1、什么是抗菌药物?
答: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
2、什么是抗感染药物?
答:抗感染药物是治疗病原体感染的药物。包括抗微生物药物和抗寄生虫药物两大类。抗微生物药物有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结核药和抗麻风病药等)和抗病毒药物。
3、家庭抗菌药物的使用误区有哪些?
答:不少家庭都备有小药箱,但在使用抗菌药物方面存在许多误区,常见的有以下几类:药越贵越好,实际上药品并不是“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的普通商品,只要用之得当,几分钱的药物也可达到药到病除的疗效;随意滥用目前多见,如很多人用抗菌药物治感冒,虽然抗菌药物能抗细菌和某些微生物,但却不能抗病毒,而感冒大多属病毒感染,随意使用只会增加副作用、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另外许多人患病后,病情较重时尚能按时按量服药,一旦病情缓解,服药便随心所欲。要知道抗菌药物的药效依赖于有效的血药浓度,如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对于确属细菌感染的疾病,要根据引起疾病的不同菌种选择相应的药物;一些人认为只要是抗菌药物就能消炎,甚至为使疾病早日痊愈同时使用几种抗菌药物。殊不知每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不同,用药不当,轻则达不到理想疗效或使药效降低,重则增加药物毒副作用,危及健康。
4、治疗细菌性痢疾如何选用抗菌药物?
答: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我国发病率仅次于乙型肝炎的第二大传染病。菌痢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不持久,容易再次感染。急性菌痢一旦转为慢性则反复发作,不易根治,如发生中毒型菌痢,病死率很高。
菌痢治疗的关键是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以便彻底消灭病原菌,避免恢复期带菌或演变为顽固难愈的慢性菌痢。目前菌痢选用抗菌药物的观点主要有:避免无针对性地盲目用药,应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儿童应慎用,孕妇不宜用。
5、腹泻时为什么不能随便应用抗菌药物治疗?
答:腹泻未必全是细菌感染所致,如腹部受凉引起肠蠕动加快;对乳品、鱼、虾及蟹等食物过敏引起肠的变态反应;外出旅行或迁居外地因生活环境的改变使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发生了菌群失调症而引起的厌食、呕吐、腹痛甚至腹泻不止等症状。诸如此类的腹泻并不是细菌感染所致。还有些腹泻,如婴幼儿秋冬季腹泻和夏季流行性腹泻系病毒感染所引起,而霉菌性肠炎是由霉菌引起。既然病原不同,治疗方法就不应该完全相同,所以应用抗菌药物应当慎重。许多抗菌药物,尤其是口服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或食欲下降,甚至影响肝脏、肾脏和造血功能,其中以广谱抗菌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为严重。因此腹泻不能随便应用抗菌药物。
6、老年人使用抗菌药物应注意什么?
答:老年人因肾功能衰退,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尤其是一些作用较强的药物,极易产生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抗菌药物在人体吸收以后,多由肝脏和肾脏解毒、排泄。因此,肝肾功能不全的老人,在用这些药时需慎重,不宜长期或大剂量应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长期服用会损害肝细胞,并伴有对骨髓、心脏、肾脏及皮肤的损害。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使用时间稍长,能引起眩晕、耳鸣、耳聋、平衡失调,对肾脏也有影响。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红霉素、呋喃妥因等能在肝胆内瘀积,产生中毒和过敏反应。故长期、大剂量使用这些抗菌药物,对老年人是非常不利的。
7、孕妇不能使用的抗菌药物有哪些?
答:在妊娠期间要禁用或慎用抗菌药物,非用不可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8、儿童感冒时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儿童感冒时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主要有:有明确的并发感染指征,如细菌培养有病原菌;服用抗病毒药物后仍不退热;为防止6个月以下月龄婴儿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经常患扁桃腺炎者;出现气管炎(咳嗽、脓痰)或肺炎征兆者。
用药时应注意剂量不宜过大,服用时间不应过长;注意多喝开水,促进药物的吸收与排泄;3岁以下的小儿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故应注意选择肝肾毒性小的药物。
9、小儿发烧为什么不能随便服用成人的药?
答:小儿不能服用成人的药,主要因为:小儿发烧的原因很多,若不明原因就将大人用的阿斯匹林给孩子服用,很容易延误病情或掩盖症状。而且小儿服用阿斯匹林可出现恶心、呕吐、厌食等不良反应。因此,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小儿用量与成年人的用药剂量差异很大,有的不是简单地由体重推算出来的,而是根据小儿的生理机能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确定。用量过小可影响疗效,过大可能发生毒性反应,故家长不宜给小儿盲目用药;有的药物只适于成人,如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等抗菌药物,7岁以下的儿童不宜应用,否则可致骨骼、牙齿损害,引起“四环素牙”。红霉素、麦迪霉素容易在胃内被胃酸破坏,从而使疗效降低,起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10、何时服用抗菌药物比较合适?
答:抗菌药物的口服制剂一般以空腹(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为宜,可以较快达到血药峰浓度并且获得较高的生物利用度。进食后服用脂化物可增加某些抗菌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应用某些抗菌药物口服制剂时应密切关注胃肠道反应、菌群交替性腹泻等现象。
11、哪些抗菌药物宜空腹服用?
答:有的抗菌药物宜空腹服用,因为饭后服用,食物会影响药物吸收或者使药物利用率降低。宜空腹用的抗菌药物有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诺氟沙星(氟哌酸)、环丙沙星,红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异烟肼(雷米封)、利福平等。
12、哪些皮肤病需应用外用的抗菌药物?
答:在浅表皮肤细菌感染时可使用抗菌药物。皮肤位于体表,是机体抵御外界各种剌激的第一道防线,皮肤病是十分常见的。其中由微生物感染所致的皮肤病尤为常见。它可以是细菌感染,如脓疱疮(俗称黄水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溶血性链球菌所致;或是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或真菌性的,如手癣、足癣,在湿热的环境下是很常见的。或是寄生虫感染,如疥疮,由疥螨引起的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所以,应针对不同的病原体选择抗菌药、抗病毒药、抗真菌药、抗寄生虫药等。当发生浅表的皮肤细菌感染时,首先可选用外用抗菌药物。
13、慢性支气管炎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答:慢性支气管炎稳定期患者虽早晚经常有咳嗽、咯痰,但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在急性发作期,如痰量增多、黄痰或粘稠,肺部罗音明显,白细胞增高、甚至发热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菌药物。
14、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答:(1)肝脏损害,通常抗菌药物吸收后在肝脏代谢,故肝脏易受抗菌药物损伤;(2)肾脏损害:通常药物经肠道吸收,吸收后均以原型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故肾脏最易受到药物损害。有报道25%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由药物引起;(3)神经系统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听力、视力、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以及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等。氨基糖苷类对听力的损害已引起重视,我国每年新增聋哑儿3万名左右,50%与药物有关,其中怀疑氨基糖苷类药物引起者高达83%;(4)血液系统损害:各类抗菌药物在长期和大量应用时都可以影响血细胞的生成,致血细胞减少,包括白细胞及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全血系统减少即再生障碍性贫血;(5)消化道反应。(6)二重感染或菌群失调;(7)过敏反应,此反应最严重或最常见,为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而致。
15、为什么青霉素使用前要作皮试?
答:因为青霉素容易引起过敏反应,轻的如发热及皮疹,重的出现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并可伴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最可怕莫过于过敏性休克,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因此医生和患者都应该了解是不是过敏体质和有没有药物过敏史。可能许多人对这些都不清楚,所以,用青霉素前都必须作皮试,皮试有阳性反应的不能用青霉素。当然,皮试只能反映大部分患者情况,少数人虽然皮试为阴性,但也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16、哪些抗菌药物能引起耳聋?
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治疗剂量和引起不良反应剂量很接近,稍有过量就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尤其是他们具有引起不可逆耳聋的毒性。我国不少儿童耳聋与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关,已引起医生们的注意。目前国内这类药,有的仅用于结核病治疗,皆不宜用于儿童。这类药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小诺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等。
17、个人是否可以在零售药店随意购买抗菌药物?
答:为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方便广大人民群众自我保健和药疗,我国对药品实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所谓处方药,是指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生产,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的药物。我国的抗菌药物大多为处方药,鉴于其不良反应、耐药和滥用等问题,建议个人不要私自购买抗菌药物。
(节选自湖南省药品监督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