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我们原本平静安宁的生活和工作。王海霞是我院妇保科的一名医生,当时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响应国家号召,集结出发驰援武汉,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深深震撼到她。作为一个基层医务人员,她能做些什么?她反问自己。
2月初,春节返乡人员开始陆续返姚,各乡镇开始紧急设立隔离点,于是她便主动报名去隔离点工作,当时没有经验借鉴,她在院感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在自己不断的学习摸索中,第一次完成39天的隔离点工作。
2020年7月,她去了市综合隔离点轮值,那是室外接近40度的七月底,防护服一穿即是一身汗,步行六个层楼一日两次,十分锻炼人的意志。在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动态清零的防控政策下,全国疫情一直呈散发可控的状态。直到2021年11月份,邻市上虞爆发疫情,当时她正在市妇保院轮训,敏感意识到全市隔离点肯定要火力全开了,于是她主动联系分管领导,随时待命。果不其然,第二天她便被派到全季酒店,当时由于时间紧迫,三区两通道等硬件设施都没划好,她便帮着一起出谋划策,一起搬运物资,做好全员院感培训等工作,又一次胜利完成隔离任务。
2022年3月,衢州爆发疫情,她又接到了电话,两小时内准备好行李再次去全季酒店支援衢州抗疫。当时她正得了一场肺炎处于康复期,慢性胆囊炎又反复发作吃药,她的女儿正值“三位一体”高考前冲刺阶段,她的母亲经常半夜犯心脏病送急诊……但此刻,“疫”不容辞,她匆匆回家,背上简单行囊、带上药瓶,冒雨前往隔离点。那次,她向隔离点临时党支部郑重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转眼到了2022年11月,领导询问她能否再次去市综合点轮值14天,她不假思索,回答是肯定的。也许是市综合隔离点的特殊性,也许是防疫政策调整前的预兆,这是最为艰辛的14天,没日没夜连轴转,经常是一宿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一根弦24小时紧绷,频繁接触阳性……
3年抗疫,5进隔离点,24小时驻守,累计87天。
她说:“有同事开玩笑说我是隔离点‘常驻代表’;也有同事心疼我,让我学会说‘NO’。但我想,全国人民都在抗疫,都在舍小家为大家,我既然是白衣战士,又岂能临阵不上?”
